台灣為什麼不樂觀?

天空的雲

我自以為從以前到現在我都是比較樂觀的。當然,我說的是針對整個社會、世界,我自己的生活跟對自己目前成就可能是沒那麼樂觀的,不過大致上來說,好像也不會讓我媽擔心,滿足這個標準應該也就不算太糟糕。

會寫這篇是看到facebook看到有人轉貼一篇名為「國之不幸」的文章。文章開頭寫道

「十年前蘋果日報剛進來時, 我是非常鄙視這個報紙的. 它格調非常低, 腥羶養眼的圖片, 報導聳動而血腥. 後來, 壹週刊也進來了, 我簡直嗤之以鼻. 」

做為一個跟隨傅利曼的自由主義信徒,我根本就是舉雙手雙腳支持蘋果日報的讀者,因為它不問藍不問綠只問市場。我從來不相信道德觀、也不相信菁英主義或是父權思想,能夠讓民主自由真正落實的,其實只有市場。

任何一種不相信市場的政治,只會走向寡頭獨裁,絕對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因為市場是沒有自己的意識,如果硬要講,簡單來說市場是一種多數人的集體意識,跟艾西莫夫基地系列裡面描述的心理史學家有點異曲同工的味道。

Continue reading

讀Mr.Saturday 「台灣菁英人才的困境」有感

201201_select-93

先說,我並沒有要很具體的反駁或是辯證Mr.Saturday所寫這篇文章的論點或是想法。我只是讀完開頭,掃完全文以及看完底下有趣的回應之後,有些想法。

 我一直有個模糊的感覺,但我不是很確定是否為真。就是,當許多老闆、媒體或是一般民眾,在討論「台灣沒有軟體人才」或是「台灣出來創業(此指網路公司貨或是以技術為導向的starup)的人很少」時,我想的是,或許是因為「國防役」的制度造成的。

國防役是什麼?企業和一個研究所或博士班剛畢業的學生簽下一個四年合約,學生可以不用浪費兩年去當兵,在業界工作累積經驗和年資並領取遠高於當兵時的薪資報酬。企業可以一次綁住一個碩士或博士四年,好好使用這個人。

聽起來雙方互蒙其利,但我總覺得這就是台灣科技新創公司不如歐美的原因。

我的想法很簡單,一個人最青春熱血想要改變世界的年齡,多半集中在大學和剛畢業一兩年的時候。我也認為多數人應該同意,當一個年輕人出社會後磨練個三四年後,很容易被日復一日的繁重的工作,為人打工的辛酸,上級主管的折磨,而將這些理想或是熱情消磨殆盡。

讓我假設,你已經出社會工作約四年,此時,你心中想的是,我已經吸收了不少業界經驗,我來搞個什麼有趣的東西吧。還是,想辦法找到下一份薪水更好,待遇更好的工作?每日每夜的工作,你要付的帳單、貸款,會讓多數的人選擇後者。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