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棒球驚嘆句!!

棒球驚嘆句(新版)
欠債還錢,欠稿還稿是我每次要交讀書感想稿時都要提上的話,而就像我在去年八月去美國趴趴走前一天還在還債一樣,今天又是我接下來一週在台灣的最後一個可用電腦的晚上,所以自然是該上週收到Pixnet棒球邦寄來的「棒球驚嘆句!!」好好寫完。

這本書初版是2005年1月30日,彼時王建民還沒登上大聯盟大鳴大放,台灣還沒有過多支持洋基的球迷,棒球書在台灣依然是小眾的小眾(至今也是),我很容易就在書店體育書籍架上看到這本由曾文誠和曾湋文合著的「棒球驚嘆句!!」

我當時沒買(其實現在也沒買),快速翻閱的感覺是很有趣,但是一時錯過,後來再想找也不容易找到,現在竟然有機會拿到改版的棒球驚嘆局,倒是相當令人振奮。
Continue reading

統一兩次兵敗西武師,無緣亞洲職棒大賽冠軍

2008亞洲職棒大賽冠軍戰石井義人取得致勝分

2008亞洲職棒大賽冠軍戰石井義人取得致勝分(Credit:法新社 via 自由時報)


看完統一這四場比賽,我實在為統一輸的這兩場感到可惜。第一場輸在一個中外野的失誤,第二場又是輸在中外野的回傳。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其實統一輸的地方,就在於中華職棒水準還不夠細膩,因為整體水準不夠細膩,所以即便不夠細膩還是能夠打贏比賽,也因此當遇上這種狀況時,就會發生這種憾事。
Continue reading

「棒球工程 全民來改造」座談會雜感

棒球工程全民來改造座談會

棒球工程全民來改造座談會

想我近來對於吐槽中華職棒聯盟不遺餘力,沒想到今天中華職棒邀請我來參加球迷改造工程的座談會。

趙會長在開場講了許多話,但是依然是不痛不癢的感覺,趙會長給我的感覺,可能當校長更適合。這似乎不應該是一個企業CEO的感覺。

更正,趙會長應該是一整個官員樣,不是校長也不是會長。失言失言。

之前寫了很多廢話,到了現在,我只剩下一種想法,如果職棒要真的好好走下去,那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戒賭。

第二件事情,把自己當個球迷。

把這兩件事情做完,大概一切就不太需要談了。
Continue reading

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25 – 辣紐主場之澄清湖棒球場

勞倫斯卜洛克非常受人歡迎的馬修史卡德系列中,有一本叫做酒店關門之後,在導讀中,唐諾說,身為一個商業作家,卜洛克應該把三個酒店、三個故事分作三本書來寫,而不應該一本書寫完。老實說,在拖著疲憊身心一口氣寫了台南五個球場之後,我還真有點懷疑自己為何不分個五篇寫。(迷之聲:因為你不是商業作家)

今天是挑戰的第二十五天,大暴走第五天,終點越來越近,但身體也越來越疲憊,如果在台南的兩天,沒有Fen的大學同學熱情款待,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兼顧球場、寫作和小吃。

今天的目標是澄清湖棒球場,一個可以容納兩萬五千名觀眾的大型球場,自從劉保佑老闆率辣妞認養下澄清湖棒球場之後,老實講,今天真的有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態來看球。

Continue reading

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24 – 超級大放送之台南一日五球場

今天是挑戰的第二十五天,也是大暴走的第四天,我們昨天晚上來到了台南,目標是今晚的台南市立棒球場,但因為時間早,所以我們在台南市逛了大約六個小時,也順便去了四個球場。

Continue reading

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21 – 斗六棒球場

今天是挑戰的第二十一天,也是最終大高潮的第一天,如昨天所預計,今天所挑戰的目標為雲林斗六棒球場,台灣最近一個提供職棒比賽的球場,也是觀眾席人數僅次於澄清湖棒球場的棒球場。


斗六棒球場耶~

Continue reading

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14- 嘉義市立棒球場

今天是挑戰的第十四天,昨天預告了今天的目標是嘉義市立棒球場,不曉得有多少人覺得我能夠辦到呢?


嘉義市立棒球場?

而且因為明天fen要考試,所以必須要當天來回,根據高公局的網站測時,從台北木柵交流道到嘉義交流道,最短距離是244.9公里,最快約花2小時45分鐘左右,來回就是五個小時以上,非常刺激的行程。

Continue reading

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7–新竹市中正棒球場

今天是挑戰的第七天,如同昨天所說,目標是新竹市中正棒球場,這也是開始挑戰以來第一次離開大台北地區的球場。


第七天目標:新竹市中正棒球場

今天新竹球場有職棒二軍代訓賽,但非常湊巧的是,今天出賽的兩支球隊是和職棒完全沒關,目前僅存的純業餘球隊,台電對合庫。


被143Km的速球打到

Continue reading

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1–新莊棒球場

今天是挑戰的第一天,弄到了將近十二點,我總算要開始寫點東西。

今天是挑戰第一天,還沒有什麼雄心壯志,要討戰30個球場,還是從最簡單的,保證有球賽,而且只要肯花錢,就可進場的職棒比賽開始。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