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不樂觀?

天空的雲

我自以為從以前到現在我都是比較樂觀的。當然,我說的是針對整個社會、世界,我自己的生活跟對自己目前成就可能是沒那麼樂觀的,不過大致上來說,好像也不會讓我媽擔心,滿足這個標準應該也就不算太糟糕。

會寫這篇是看到facebook看到有人轉貼一篇名為「國之不幸」的文章。文章開頭寫道

「十年前蘋果日報剛進來時, 我是非常鄙視這個報紙的. 它格調非常低, 腥羶養眼的圖片, 報導聳動而血腥. 後來, 壹週刊也進來了, 我簡直嗤之以鼻. 」

做為一個跟隨傅利曼的自由主義信徒,我根本就是舉雙手雙腳支持蘋果日報的讀者,因為它不問藍不問綠只問市場。我從來不相信道德觀、也不相信菁英主義或是父權思想,能夠讓民主自由真正落實的,其實只有市場。

任何一種不相信市場的政治,只會走向寡頭獨裁,絕對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因為市場是沒有自己的意識,如果硬要講,簡單來說市場是一種多數人的集體意識,跟艾西莫夫基地系列裡面描述的心理史學家有點異曲同工的味道。

我一直認為每個大學生都應該試著去上一門經濟學課程,重點不是你看懂多少財經新聞或是你會不會投資,而是學會經濟學針對社會議題分析的思考邏輯能力。

我樂觀的原因是,台灣基本上是很自由的,雖然很多限制會讓網路新創公司很辛苦。但是我周圍好多朋友,不管是開咖啡店、做App、做網站,寫書、弄媒體,其實沸沸揚揚的,很令人興奮。我認為他們做這些事情大部分時候是自利的,因為最重要的理由大抵不出「做著開心」,「這是我喜歡的志業」,而當做起來時,錢和名都是自動而來的附加條件。

所以或許中國也好、南韓也好,對於某些產業的扶植不遺餘力,造就所謂國家的競爭力。但我從也不曾對台灣悲觀,因為隨便抓,我都看到台灣各種各樣創業、創意、創新的有趣可能。

因為我始終記得在2001年我紀錄片的老師蕭菊貞在那門通識課結束時的飯局上跟我們講的一句話:

「現在台灣的電影產業景氣很差,但是這幾年來依然有許許多多熱血的台灣年輕人前仆後繼的投入台灣電影產業。台灣電影產業從來沒有死亡,因為這些熱血的年輕人一直都在。」

看看從08年以降的台灣電影,這不是一個精準到不行的預言嗎?

台灣或許無法產生下一個三星(其實我們也不需要下一個三星),但台灣的潛力和未來,從來也不應該讓知識分子感傷或難過。

如果難過,不如多翻翻資本主義與自由吧。或至少至少,多看看蘋果日報、壹週刊或全民最大黨。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