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書最後1/5時,我就覺得,這實在是很馬修史卡德的一本小說。當然,此書出版時,卜洛克的馬修系列已經出到第十二本「一長串的死者」,馬修也早就已經戒酒了,只是說裡面的主角島村 / 菊池不斷喝酒、不斷走路坐電車遊走於東京,然後不斷的打電話、跟人問話還有莫名就會被人愛上等,實在是很難讓我不想起馬修。
換句話說,其實這本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很不像是日本的推理小說。
我自然知道日本有本格推理有社會派推理,後者相當於是美國的冷硬派推理小說,只是不管是橫山秀夫、宮部美幸或是松本清張,裡面對話的味道,都和這本「恐怖分子的洋傘」差很多。世故機智中帶著犬儒,卻不斷有混雜類似馬羅和馬修一般的風趣,這種玩意,是我很少在我看過的日系推理小說中見到的。
只是我想大概就如同傅博在結尾的導讀所寫,這本小說雖然被江戶川亂步獎的評審認為是社會派推理,但其實骨子裡卻是本格推理。因為它是寫一個巨大的謎團事件–假日新宿公園中的爆炸事件是誰幹的,而中間一直把關鍵的線索隱藏起來,最後再一古腦的解決,怎麼樣,都讓我想起卜洛克筆下另外一個系列,雅賊柏尼。(柏尼一個有間二手書店的職業小偷,卻總是被各種事件牽扯,只好逼的自己跳下去解決,基本上根本就是神探)
我不知道為什麼總幹事黃國華書評會對於本書嚴詞批評,因為他說的「作者寫作鋪陳與敘景敘事的能力都還相當生嫩」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我讀來是相當喜愛,而且情節故事、敘景敘事我都覺得很不錯,裡面幾個人物也都精采動人。當然我必續承認這是因為我腦中有16本馬修和小城以及殺手當做基底,所以很容易把一個踽踽獨行的中年醉鬼形象給美化了(btw,「典型的冷硬派頹廢硬漢」不是英式,是美式),只是裡面關於主角自己的故事和陷在過往拔不出來的情境,我倒覺得是很容易理解。當然,如果他寫了厚度有如「不沉的太陽」一般,自然是能夠鋪陳和敘述的更為扎實,只是一來應會超過亂步獎的限制,二來也會太容易讓人望之卻步。
對我來說最大的兩個問題是,島村這號人物沒有繼續發展成一個系列小說人物實在太可惜了(看看淺井志郎和松下塔子的動人描述,沒繼續演他個幾個續集真的很浪費)。另外一個問題是,主角實在太愛喝威士忌了,導致我在中午吃飯時看這本書時,都會有股想要喝酒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