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部電影90分鐘嫌長,200分鐘嫌短,愛因斯坦會狡獪的跟你說這就是相對論,但或許簡單來說,這就是電影好看和不好看之間的差別。
我不會說作為台北電影節的第四張畫不是部好電影,但是這可能不會是一部好的商業片。金士傑、戴立忍、郝蕾在裡面的演技無庸置疑,第四張畫也是個很好的故事,只是說到底,我會覺得第四張畫像是宮部美幸喜歡寫的題材,卻是用伊阪幸太郎的方式來說,只是這部電影卻不是部討喜的電影。
不討喜的原因,我想應該是我找不到自己到底在期待這是個往哪裡發展的故事。我覺得這根本就是超棒的冷硬派(社會派)小說絕佳表現,只是拍成電影卻會陷在要把故事說清楚,還是要把電影美學發揮好的兩難。神祕河流大概是少數能夠好好把這種題材改拍好的電影範例,只是說實話那故事本身發展並不複雜,從頭到尾都是要解決一個案件,但是第四張畫卻讓人找不到這故事是往哪走,好像隨時結束,也不顯得奇怪。
看看開眼上寫的簡介「十歲的小翔獨自一人面對父親的死去,三餐無以為繼的他,遇見了一位面惡心善的老校工,帶著他四處撿舊貨。就在小翔以為找到新的歸宿時,陌生的母親出現了,把他帶到新的家庭和性格陰沈的繼父同住,但小時候跟著母親離開的親哥哥卻不知去向…。
孤獨的小翔在校外遇見一位滿口天馬行空的胖哥哥,用獨特的方式教他認識世界。這些陸續出現的朋友們建構出小翔生命的輪廓,在他的畫筆下成為一張張肖像。第四張畫,小翔是否能畫出自己的模樣? 」
所以故事的結束是什麼?
我不知道,或許因為片名的關係,你會期待每一張畫的出現在哪,會去看每張畫的隱喻為何,只是問題是,這實在是不怎麼吸引人,可能可以吸引台北電影節的觀眾,可能可以吸引喜歡有風格電影的觀眾,但是,這怎樣我都不覺得會是吸引更廣泛大眾的電影。
好看嘛?好看吧。只是…..我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願意買票進場吧。
同意
大大某部分是說到事實,就現實面來說的確如此,但是站在一位觀看者的角度來說,電影最重要的是在於呈現出他所要表達的事物和元素,這部片有很多種解讀,可以是社會關懷,可以是外籍配偶的問題等等牽扯到社會的層面,但最重要的是她的寫實感,若一部片純粹只徒留商業化,那麼就會被娛樂性所取代。沒有人想拍虧錢電影,獲許多觀察導演的拍攝方式和內涵會更不一樣。至於觀眾要不要看,也取決於素質是否提升,交給他們決定了。
Pingback: Movie Review:翻滾吧!阿信,討喜的運動勵志電影 | 抬起尊臀去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