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艾瑞克是我在看完David Mamet的「導演功課」後所看的第一部電影,於是在燈光暗去,電影開始,第一景出現後,我就自然而然套用起Mamet的理論架構上去。
Sam開場說了這是部很好笑的電影,也有坎城影展競賽片的加持,於是我難免會思索1987年Mamet寫下的論述是否無法套用在現今好電影上,是否一部我 覺得好看的電影,不見得非得在意或堅持蒙太奇的手法。
還好,即便在我還有意識去思索片中的一些鏡頭處理方式時(因為後來我完全無意識去思索技術,全新投入到劇情中),我依然可隱約察覺出來,名導演肯洛區 (Ken Loach)在用鏡頭說故事的手法上,的確和Mamet在書中非常堅持的影像處理美學(蒙太奇拼貼式)是有一致性。
尋找艾瑞克故事並不算複雜。一個郵差Eric Bishop為了第一任妻子而失魂落魄甚至想死,而在家中的兒子眼中則是毫無威嚴,無法管教。他的隊友(同事、朋友)則是努力想讓他振作,於是一個呼了大 麻之後突然招喚而來的足球巨星Eirc Cantona出現,似乎透過潛意識對談中,帶領著郵差Eric越過人生的困境。
開場沒多久,就是一場逆向行車的戲碼。透過喇叭、眼神和幾個間不容髮的車輛交會,我們很快就拼湊出駕駛在做一件危險的事情,最後以一個劇烈的碰撞作結。
我並不清楚Ken Loach的影像風格,但是在片中我們多次可見他用拼貼的手法來訴說他想說的故事。比如說Eric同事的關心,透過幾個男人過去逗他笑來表現;比如說 Eric去和黑道談判後,雖然沒有明確拍出他許下承諾,但接著一個走回房間放回槍枝的動作就顯出了他的退縮。
這些精簡的鏡頭方式,也讓電影的節奏更為流暢,再加上中間穿插進許多Eric Cantona在球員時代的比賽畫面,讓人一方面體會到Eric Cantona作為被曼聯狂熱球迷封為「King Eric」的理由,也讓人有點血脈噴張,頗有動作片的趣味在。(於是C又出現雙手夾住鼻子的拜拜姿勢,而我往左邊一看,隔壁女士和我自己也都是同樣顯見自 己緊張情緒的姿勢)
大致上來說,這部片是給人正面希望,不枉費電影看板上寫著繼「舞動人生」、「一路到底脫衣舞男」後最佳勵志電影。當然後面的大高潮是有點誇張,但又如何? 郵差Eric明顯在他人生近三十年來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蹟,第一任老婆恨他拋妻棄子,繼子大部分時間又不甩他,郵差也不是什麼賺錢的工作,偶而大夥來家 聚會閒聊、去酒吧喝酒瞎扯球經就已經是最快樂的事情了,讓我們依著隊友的力量,享受難得的刺激和狂野,又有何不可?
這部片處處令人開懷大笑,但是很多時候又點綴著人生真實的無奈和悲哀,不過大概也因此,更顯得人生中那些開心更為珍貴。
C’est la vie
送信中,郵差Eric問球帝Eric,你在球場上最爽的一次是什麼時候,球帝Eric的回答出乎郵差Eric意料之外的是某次傳球,這位曼聯超級前鋒說傳 球給隊友的進球助攻是他球場上最快樂的一次。
「如果他沒進呢?」郵差Eric說,「你得相信你隊友」球帝Eric回答。
或許,這也是球帝Eric跑出來幫郵差Eric的原因(除了他是共同製作人之外),幫助隊友/朋友,會比自己進球得分更爽。
C’est la vie,人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