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翻譯的不錯,切合電影主題,又頗負趣味,而如果延伸其意的話,原名直譯為「比小說更離奇」(Stranger Than Fiction),不就是一般常見的說法:人生其實比小說更離奇嗎。
我弟週末租了口白人生和時空線索,雖然時空線索風評普普,但是我還是對於丹佐華盛頓和動作片較為偏好,所以我原本並沒打算好好看口白人生,帶著快要翻完的棒球場上的謀殺案,播放起這部DVD。
然後直到電影結束,只剩下10頁就看完的小說,進度還是停留在那10頁。
光是一開頭那一連串的數據,和Emma Thompson動聽英國腔的旁白,加上類似微軟廣告的計算式和圖形,就讓我難以自拔從頭倒尾盯著螢幕。
電影的開頭,用多種有趣的元素(聲音、圖像、音樂和分鏡),成功引起觀眾注意力。而從從飾演主角哈洛克里(Harold Crick)的Will Ferrell突然莫名聽到Thompson飾演的作者Ana Pascal旁白,開始對只有他一個人聽得到的旁白神經質起來,大吼大叫導致旁人以為他瘋了,卻還是對僅有他聽得到的旁白幻聽情況徒勞無功,至此,整部電影開始進入起飛的轉折點。
光是這樣,這部片可能僅得有趣而已,但原本在旁白的Thompson突然出現在螢幕上,並表現出高高在上操作著芸芸眾生的意象,似乎電影中說故事的人現身,但當Thompson作者身份確認,我們發現Harold Crick竟也是她最新著作中的主角名字時,「後設文學/創作」的感覺鏗然成形。
如果你對於後設摸不著頭緒,可以參考蔡老師九年前寫的門外漢談後設,以及Gospel的從「恐龍」一文看後現代文學,或許是個不錯的開始。而我願意接受符宏征在上導演課時給的最簡單的一個說法:後設就是作者跑進創作之中。也就是說讀者/觀眾突然從另外意識到這個故事「之上」的另外一個故事。
當然關於後設並非討論重點,即便你對於後設一無所知,也可以很簡單的被這部電影感動的掉淚。因為扣去掉書袋的「後設」,其實電影很精準的呈現出我們對於人生的迷惘、感情的期待以及對於一個好聽故事的渴望。
當然這部電影可以討論的部分很多,甚至可以討論起「作者是否對結局有最終決定權」(比如說當讀者為「輕舞飛揚」求情時,jht是否應該因此改變結局?)不過我想更重要的是,即便故事可能到最後難以避免的露出一點點說教和八股的感覺,但是依然不掩其精彩,依然令人看得讓人心滿意足。
短短113分鐘自然說不出一個完整的人生,但卻足夠說出一個關於人生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