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傳說,給中華職棒的30個備忘錄–第二十九篇:棒球出版物到底可不可行?

這是來自「無可救藥的棒球迷」眾多意見中,我覺得可以拿出來討論的部份,其他部份我或多或少有在前面文章中提過,比如說關於球場的設計,就散見在其他文章中。球員的親切感這部份我覺得倒是還好,中華職棒的明星球員基本上都對球迷很友善,尤其是他們現在都知道球迷才是衣食父母,比球團還要了解情況。

製造話題的部份,這部份需要好的表現來支持,還需要媒體的經營,這兩個問題我之前也分過兩篇來討論過了。基本上這些都是有無相生的問題,你有精彩表現、自然會有對決話題,而有話題,自然媒體就會搶著報導,然後又會刺激更多話題,吸引更多球迷進場,這是個循環,問題是怎麼開始而已。

回到棒球出版物的討論。之前我也寫過一篇關於「棒球漫畫」的備忘錄,裡面有提過棒球漫畫的重要性。至於其他棒球出版物,如雜誌、書籍、電影等等,到底有沒有機會呢?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賠錢的生意沒人作」,雜誌本身就不是個容易生存的行業,之前討論過,全盛時期有八本職棒相關的雜誌,現在僅剩下一本半,很明顯目前是撐不起來,那電影和書籍呢?

很遺憾,棒球書籍大概也是不太有機會。我不是純粹看衰,在職棒剛開始的幾年,國內的麥田有出一個運動家系列,然後還有野球人(應該倒了吧)、民生報(報社都倒了),臉譜(應該和麥田一樣與唐諾脫不了關係)。目前如果你到博客來上的棒球類中尋找,還可以看到30本書籍,但是出版年份從1994橫跨到2007,數量實在不是很令人振奮,而在球魂網站中,狄克楊於1998年推薦的十本棒球書,則一本也找不到了。

所以當初米果能夠將他blog的文章集結成書,實在讓我興奮莫名,在當年的書展上也立刻買了一本收藏。目前台灣的棒球書都是以紀錄為主,如果是像棒球史這種大題目,就是寫真書這種難以吸引我的書籍。反之你去PageOne棒球的外文書區看看,看看上面琳瑯滿目的書籍,的確可感受其中熱度的差別。

我相信看棒球的球迷很多其實也都希望透過文字來吸收更多資訊,只是量實在太少,對出版社來說實在很難有吸引力。不過現在值得慶幸的是,很多棒球blog的內容其實頗為豐富,討論時事新聞也很精彩,如果你找不到的話,不妨到法洛猛那邊去看看,他有很多介紹的文章。

但是書籍的組織性,依然是一般blog不容易比擬,尤其是如果是資深記者所寫的,許多內幕、回憶、訪問等等,更非一般blog能夠做到。所以我依然希望棒球書籍的持續出版,只是我自己也知道,這基本上是一個賠錢的生意,哪天我有錢自己弄個出版社,再來說吧。

至於棒球電影,更是麻煩,台灣的電影都經營的很辛苦了,棒球電影?不過近年來台灣的紀錄片倒是有點熱潮,不管是前年的「翻滾吧,男孩」,或者是去年的「奇蹟的夏天」,都是非常精彩的紀錄片,如果體操和足球這兩種運動可以吸引人,我相信號稱為國球的棒球,一定也可以拍出精彩的紀錄片(當然,最近有「我們迷獅子」這部紀錄片,但熱潮就遠遠不及上述兩部紀錄片了)

只是很尷尬的是,有可能大家願意進場看「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是因為相信這兩種運動的單純,相信這些小朋友的單純,相信那種只屬於運動的純粹。反而是棒球,這個似乎台灣人都朗朗上口各種術語的運動,卻連續爆發出黑幕,其單純何在?

只是我一邊在看今年的亞青賽,一邊看著那些小朋友賣力打球的樣子,我相信棒球依然是很單純的。然後我看到幾年前亞青賽的重播,看到陳昭穎精彩的表現,再想想後來他做的事情,總不禁的想,他什麼時候忘記自己在打亞青賽時對於棒球的熱愛呢?

棒球電影一定會有搞頭,重點不只是在於棒球,而是只要一個故事說得好,我就相信會有人願意聽。而大部分的事情,也就只是這樣單純而已。

這是第二十九天。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