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傳說,給中華職棒的30個備忘錄–第十六篇:球員卡跑去哪了?

球員卡應該是每個職業運動中都會衍生出來的有趣產品,據說早期是菸草公司為了促銷,將球員為了促銷,將印有球員畫像的卡片放在煙盒中,後來則是糖果商也來湊一腳。聽起來怎麼和我開始看職棒之後,天天買芝蘭口香糖的情況很類似啊。

美國職業運動發展歷史悠久,北美四大職業運動都有球員卡,也都有好幾家發卡公司。而中華職棒則從元年開始就有發行球員卡,不過那種一整套一整套販售的套卡,給我的感覺,還不如買兩包芝蘭口香糖開卡的那種感覺。

如果我的職棒啟蒙是由我國小死黨所帶領,我對於球員卡的啟蒙也是受他影響。小學生,沒有多少錢,如果那時候出一包五十元的卡包,恐怕我也不見得想買,但是兩包合併的芝蘭口香糖賣16元,就讓我有點心動了,結果就是後來動輒書桌的抽屜中塞滿著芝蘭口香糖,然後動輒就是八顆、十六顆一起塞進嘴包嚼。

兩包口香糖只有一張卡,其實並不便宜,但是畢竟這算是贈品,所以也不能說貴。那時候是職棒二年,所以附得卡都是職棒元年的紀錄。然後編號前十號都是超紅的球星,包括黃平洋、林易增、涂鴻欽、李居明等等,此外還有藍卡,就是背面邊緣非灰色,而是藍色印刷,不知道是印壞了,還是真的限量卡,總之那年頭,小學生哪有什麼球員卡的知識,不管是否拆到自己喜歡球隊的球員,想辦法湊齊全部球員才是重點。

不過雖然目標是湊齊全部球員,但是每當開到球星還是比較爽。那時候英文補習班上有個傢伙看我在買,他也偶而會買,有次找我去萊爾富幫他買兩包,結果竟然開到一張黃平洋,氣得我差點吐血,覺得運氣超背(幫人家買到)。沒想到的是,晚上我去7-11又買一包,竟然又開到黃平洋,樂翻了天(不過當然還是會貪心的想,要是兩張都我的該有多好)

後來開始有卡包的出現,比較正式有國外球員卡的作法在搞。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會做生意的人真的不少,中華職棒球員卡的發行、印製,當時都有一定的水準。球員卡是個衍生性的產品,球員卡市場就像股票市場一樣需要有買家和賣家,然後資訊流通、交流,才會讓市場越來越大。而決定球員卡價值是三種東西:時間、稀有度和成績。遺憾的是,中華職棒球員卡市場還沒等到足夠的時間讓價值發酵,就已經先把主要市場給搞爛了。沒有人看的比賽,怎麼會有人收齊那種比賽的球員卡呢?

因為我後來就沒在玩卡了,所以像大聯盟、NBA這種真正大宗的球員卡其實我沒有什麼經驗,這部份張大哥就非常熟悉了,如果他願意補充當然最好。

而根據丹尼兔的說法,中華職棒球員卡已經停發六個年頭,不過似乎去年底又開始發行球員卡,而今年狀況未明,倒是好像有某家廠商已經發行了興農牛的卡,看一些網友貼圖,倒不是很吸引人。

其實說到底,這種衍生性商品,能否吸引熱潮,還是看本業搞得如何。不要看去年幾千套賣得快,就覺得有搞頭,那是有死忠球迷,還有一些投機客捧場,這些小錢對他們來說並不多,但如果未來有增值就賺了。中華職棒還是要好好經營,多塑造一些明星和話題,這樣相對應的球員卡才會搶手。當球員卡都可以自成市場、有自己討論的話題、內容,甚至出年鑑的時候,這個職業運動才算真的興盛。

這就是第十六講。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