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Google到組織殺人的第一篇review僅有一句話,「無聊死了,又樣版。」可見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如果要我來說,我倒是覺得,這是一本很典型的類型小說,節奏好、劇情也不差,而Joseph Finder則是很會寫這種玩意的作家。
先扯一下導讀吧
似乎有人對於組織殺人使用和Joseph Finder前一本偏執狂一樣的導讀有所意見。基本上臉譜出的推理系列當中,並不是每本書唐諾老大都會特地寫篇導讀。他鍾愛的卜洛克,不只評價最高的馬修史卡德系列他每本都寫,連惡搞成分居多的譚納系列,他都可以每本扯上十來頁的大道理。
除了卜洛克之外,有些系列他就是整個系列僅寫一份導讀,比如說剛出道就囊括大西洋兩岸推理大獎的米涅渥特絲,或者是女法醫史卡佩塔系列,剛開始他都僅寫了一篇導讀,然後放到整個系列上。(最近康薇爾新的系列、和渥特絲的新書他有另外寫導讀)
所以Joseph Finder,在台灣出的第一本小說偏執狂,唐諾寫了導讀,然後第二本組織殺人繼續用,似乎也不太需要大驚小怪。只是渥特絲和康薇爾的系列,他是針對作者寫導讀,所以放到整個系列上也不顯突兀,而偏執狂的導讀是針對那本書,所以放到組織殺人前面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Book Review
組織殺人是本很典型的類型小說,雖然厚達接近六百頁,但結構完整、對話豐富,該灑狗血的時候毫不客氣,節奏部分也控制的很好,大概也尊崇著好萊塢古典敘事的的節奏,幾十頁來個小高潮,然後結尾來個魔王對決。
不過沒什麼特別倒是真的,我讀起來的感覺是很順暢,一路過關斬將,透過裡面一個小伏筆就可以找出最後的魔王,畢竟這是本類型小說啊,而且能把一個不算特別的題材寫成這樣,裡面沒有刻意塞一些詭計、幻想,算是非常紮實的類型小說。
組織殺人這個書名翻譯倒是有點不是很令我滿意。我想原文Company Man應該在原文中有出現過幾次,就是翻成公司人之類的,應該是指書中主角尼可這樣一個熱中於工作的人。組織殺人似乎暗示整個兇殺案是組織所造成的感覺,實際上你看了1/5就知道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組織殺人比前一本偏執狂更像是推理小說,但這也僅是相較之下而已,組織殺人並非古典解迷推理,而是比較接近犯罪小說這個次類別,如果說和天才雷普利或是郵差總按兩次鈴這種過往經典的犯罪小說相比,差別大概在於組織殺人中無奈的兇手很有錢、很有權,而且即便殺了人,各種作為還是讓你覺得他真是個好人來著。
人物刻畫成功是我覺得組織殺人是一本好看類型小說的原因之一。不管是黑人女警察、小鎮白手起家的企業CEO、精力旺盛剛喪母的叛逆青少年。如果改編成電影,我想我會選金凱瑞或是Bill Pullman來演主角尼可,Regina King來演黑人女警察,而另外一個戲份很重的女性角色凱西,我大概會選珊卓布拉克。光是看完這本書,就讓我立刻在腦中想像出這幾個演員的形像,我覺得人物部分處理的真是不錯。
這是本類型小說,注定就應該要有個讀者可以接受的結局。或許蠻八股,但這畢竟是類型小說,就像好萊塢的劇情片,或是動作片一樣,即便你想要在電影中說很多東西,講些大道理,更貼近真實人生,但最終結局最好還是別去試探你的讀者或是觀眾的底線。
結局並不難猜,但尼可和兩個孩子之前的感情描述還是深深打動了我,尤其是父親和兒子之間在母親死後對立的過程,我並沒有類似的經歷,但尼可對盧卡斯那種說不出、難以表達的父愛,倒是讓我感同身受。
據說前一本偏執狂(Paranoia)現在正在改拍電影,偏執狂的故事很有趣,情節也不錯,不過目前在IMDb上還沒看到資料,要上檔可能還要一段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