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8–基隆市立棒球場

今天因為要去基隆爺爺奶奶家,所以昨天就直接把目標設定在基隆市立棒球場,但因為我同時兼具著送爺爺去剪頭髮,還有送老媽和老弟回家的司機,所以我必須先從基隆回到木柵,兩點左右再從木柵出發往基隆。

尋找過程

不過雖然是先回家再出來,但其實沒多花太多時間。我同樣沒去過基隆棒球場,但這種市立棒球場通常都會有地址,所以我已經先從Urmap上大致上得知,基隆市立棒球場非常靠近北二高的基金交流道,因此我從萬芳交流道回家,十分鐘後又回到萬芳交流道。

北二高往基隆這段我常開,但通常都是在汐止系統就切換到中山高去,開超過汐止系統,多經過三個隧道對我來說還真是第一次,所以沿路還掏出了20D拍了幾張照(叔叔有練過,小朋友不要學喔),我也才第一次知道,原來這段路上還有一個收費站。


第一次經過汐止隧道

這段路程很快,但抵達基金交流道之後就開始塞車。其實我當時已經忘記到底是基金一路幾巷,也不確定下交流道後,應該要往左還是往右轉。我很隨興的往左轉,期待沒多久會看到「基隆棒球場」的路牌,接著就發現我應該要停下來想清楚到底是基金一路幾巷了。

我原本想打電話問人,但是我最常用的電話網路是阿布,而他今天和女友跑出去玩了,然後Fen那時應該在午睡,我不敢打擾他,想了想,我就把CHT 9000拿了出來,Google了一下基隆市立棒球場,就得知了正確的地址–就在我剛下交流道附近。


拿出CHT 9000

我繞了回去,終於又快上高速公路的地方,找到基金一路129巷,右轉進去就立刻看到類似棒球場的草地,趕忙去停車,準備前往球場。


進場前就先拍照

場地介紹

基隆市立棒壘球場,興建於民國36年,也就是1947年。聽起來很早,但實際上現在許多台灣有進行職棒比賽的球場,也都是在日據時代就興建,只是近年來大多都有重新翻修而已。

不過根據台灣棒球維基館中可查到的球場資料來看,目前新竹以北,應該就以這個基隆棒球場興建年代最早,其餘包括台北第二座棒球場(網站上沒寫第一座為何)–新公園棒球場(1907~1957),圓山棒球場(1923~195x),都已經拆除或改為別種用途。

1947年雖然當時連國民黨都還沒撤退到台灣來,但根據我手上的台灣棒球一百年這本書所寫,台灣史上第一支棒球隊成立於1906年(據說剛巧是在下母校的前身),棒球運動開始在台灣生根,中間包括日本的大學球隊、美國直棒球隊都曾來訪過台灣,而嘉農在1931~1936六年中,有四年打進甲子園,且在1931年拿下亞軍,可說是日據時代台灣棒球的全盛時期。

但接下來二戰爆發,這種娛樂活動當然也救為之終止,故1943年全島中等學校棒球對抗賽被稱為「最後公式戰」。到了1948年,有名的六行庫軟式棒球賽開打。也就是說1947年興建基隆棒球場時,應該正好是二戰剛結束,台灣棒球運動又慢慢復甦的開始。

基隆市立棒壘球場,從地圖上看,大約是座北朝南,而根據我看到的閃亮招牌,就可知道這座棒球場應該也近年來才剛翻修過。運動神網上面的資料顯示,面積是44159平方公尺,觀眾席次是1500~2000人。


看起來很新穎的招牌

至於球場尺寸,我當場有詢問一個裁判的結果,他是說左右外野為325英呎,中外野為400英呎,我的步測則是大約各少個20呎左右,但這種大尺寸的量度,我對自己步測再有自信,也應該接受這種5%的誤差。

資料上顯示基隆球場可容納約1500~2000人次的觀眾,現在總共有本壘後方,以及一三壘兩旁球員休息區上方有設置觀眾席,我個人並不是很相信這樣的大小可塞進兩千人,尤其是在本壘看台和一壘看台中間正在整修,所以一壘看台根本也上不去。


一壘上方看台、三壘上方看台

本壘上方看台、本壘看台和一壘看台中間的整修情況

北二高就在基隆棒球場的上方附近,不過以位置來說和高度來說,是不可能會發生球打上高架橋的情況發生。此外,某年某月的28日,基隆市議會有針對球場大門深鎖,不開放給民眾進場運動這件事情質詢市府,當然政府單位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打哈哈帶過,不過體育場館的問題交由教育局長來回答,也真是一絕了。


高架橋就在棒球場附近

比賽

今天是週日,所以本來就有一定的期待這種場地應該會有比賽,果然我兩點多抵達時,正好有議長盃棒球錦標賽正在開打,而且到場時才剛開始,一局上,兩人出局,一壘有人,雙方0:0,我衝上一壘旁休息區上看台,開始看球。


看球囉!

兩支球隊我的感覺是打擊和守備的強度差異不大,但先發投手的球速可說是完全兩個樣。

先守的隊伍先發投手身材不高,但挺個肚子,感覺Power挺夠的。根據瑪利歐不負責目測最快球速約在110上下,變化球投的不多,或許是球質不錯,對方就是打不好,沒有什麼有效的攻勢串連。


頗具Power的投手

但先攻球隊的先發投手感覺就有點虛,球速推估大約是90上下,為了壓制打者,投了許多變化球,但一來控制度大約僅在五成左右,二來沒有球速的直球,配上球速更慢的變化球,對於有在練習打球的打者來說,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威脅。二局下半頻頻被抓住偏高的球攻擊,雖然有一次在搶攻本壘時被捕手精彩的檔了下來,但攻勢並未因此中斷,攻擊方持續猛打,最後整整打了一輪,拿下六分,其中還包括了胖胖投手直達全壘打牆邊的三壘安打,加上捕手傳三壘的失誤,讓打者也跑回來得分。


抓到啦


這球就沒辦法了


投手兼第四棒、一棒掃到全壘打牆邊


傳三壘失誤、趁機跑回本壘


二局下豪取六分

這個大局之後,就有點大勢底定的感覺,即便胖投手大概第三局末時就有點沒力,改為側投方式,但打者依然抓不倒攻擊點。最後是8:0,五局結束比賽。

中間有幾個插曲。有一顆本壘後方的擦棒球,直接卡進護網的孔中,後來工作人員跑到本壘後方看台,用拖把棍才將其頂了下去。勝隊的捕手打擊不是很好,而且還有次為了去追打一個外角壞球,球棒脫手甩到投手附近。


左邊是投手在把棒子交還給打者,右邊是超可愛的小弟(不是拿手套的小弟)

比賽結束後

比賽結束後,我就進場開始拍拍照,其中有幾個有趣的地方。現場有個大概才國小中低年級的小朋友充當球僮,他戴著一個捕手手套在全場跑來跑去,可別以為他戴手套只是好玩,他在旁邊和他爸爸在傳接球時,他爸爸丟球時可幾乎沒啥保留力氣,但小弟毫不費力就接了下來。比賽結束後,他們兩個還跑上投手丘做投捕練習,在正式的距離下,小弟可以輕鬆接住他爸投來的球,而他也可以投近到捕手手套,讓我情不自禁想到最近又複習一次的H2中,國小時代的國見比呂。


厲害的小弟

在中外野地上,有用粉畫出了打擊區、本壘區和邊線,實在是非常奇怪,因為整個場地感覺起來並沒有大到可同時進行兩場比賽,而一般如果要畫第二個小場,也是以左右外野當作本壘,還真沒看過這樣以中外野為本壘的畫法。


為什麼會在中外野畫本壘呢

這就是第八天的挑戰,基隆市立棒壘球場,一個興建於1947年、民國36年的老球場,位在北二高下方,看了一場大比數落差的業餘比賽,還有一個令人期待的捕手小弟。整修過的基隆棒球場,場地其實還舒服的,外野也不會隱藏凹凸不平在華麗的草皮下,但以地理位置而言,大概不太可能當作大型比賽的場地。


好像已經開始愛上自拍了…@@


回程的雲

明天預定挑戰地點,未定,很想跑外縣市,但實在很難講。

technorati tags:, , ,

2 thoughts on “30天30個棒球場之旅 Day 8–基隆市立棒球場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