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慄遊戲如果就其他兩部片來比較的話,算是一個比較商業化的好萊塢式的劇情片,基本上完全遵照的古典敘事的模型在運作,幾乎每10分鐘就有一個小高潮,而在大約30分鐘的時候,女護士Annie的假面具撕開,製造了第一個大高潮,接著大概每十分鐘就會出現一些緊張或刺激的場景,而通常都是Annie被刺激到而發生一些緊張的關係,比如說因為買的紙被Paul拒絕而發怒,還有最一開始因為不喜歡新小說中太多髒話而第一次發作。
另外除了主線之外,的確有另外一對夫妻當作配角,就是警長和他的太太,基本上他們兩個人的一些相處是無關輕重的,但是一些小動作卻是別具巧思,像警長太太會諷刺警長而警長會用幽默去反將一軍。整個電影裡面警長雖然在最後肩負著找到Paul和試圖救出他的重責大任,但是最後卻像個小角色一樣被Annie給開槍打死,所以古典敘事的手法在這裡幾乎是呈現模式化的套用,當然,各種線索和劇情鋪陳到最後,100分鐘時Paul和Annie決鬥來個大高潮,最後用一個懸疑的回馬槍收尾,THE END。而變態的驚悚表演,通常蠻容易得到獎項,比如說前兩年美國心玫瑰情中的凱文史背西,和這部片中的Kathy Bate。
雖然是部遵從好萊塢古典敘事模式的商業片,裡面依然有很多驚悚的經典手法可以一提。對於運鏡的掌握,導演Robert Reiner非常喜歡用特寫,不管是小東西的特寫,比如說Paul寫完稿時需要的慶祝用香菸、火柴、香檳都用特寫鏡頭一個一個帶出,或是人物臉的表情也常常用特寫,尤其是Paul在Annie暴躁的對待之後常有一段深思的表情,和Annie在發作時的恐怖表情也會用特寫呈現,甚至為了製造緊張和突然的感覺,Annie變態的表情有時候會用突然的推進鏡頭來捕捉。
另外一個鏡頭的特色在於很喜歡用低的鏡頭。當Annie開始展現出他變態的一面時,導演除了特寫另外會用比較低的鏡頭,很像是Paul把Annie當作一個無可抵抗的怪獸或是將Annie的恐怖給強化了,比如當Annie買紙被拒絕時再次發飆—低鏡頭再次出現,讓人有壓迫感,正在恐怖的感覺。另外快速的剪接也是製造緊張的常用技巧,當Paul偷偷摸摸試圖逃走時,將Annie買完紙要回來拍出來而將緊張感帶出,觀眾知道他要回來了,但是不確定什麼時候門會開—緊張,剪接車在移動—緊張,再次剪接開車和paul在家試圖出去,快速的交叉剪接anne要回來和paul要回去床,只剪接anne的腳和paul的手,越來越快速頻繁的剪接完全將緊張的氣氛給營造出了。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配樂,大量的弦樂可說是驚悚片中不可或缺的必備元素,從希區考克的驚魂記之後這種用弦樂當配樂來製造緊張感可說屢見不鮮,因為弦樂可以呈現出壓迫、懸疑的感覺,尤其是當音拉到很高或是節奏很快時,觀眾的情緒幾乎都會被拉到像弦一樣緊繃的感覺,然後最後一個大聲的合奏將結果帶出,或許可說是電影配樂中的古典模式了。
不會是那堂課的舊文吧….
值得懷念的課啊
不會是那堂課的舊文吧….
值得懷念的課啊
這,其實就是啊….哈哈
突然想到一件事。
記得和你上蕭老師紀錄片那堂課時,當時你提了很多拍攝的主題。看到你的文章的時候那些點子又一閃而過。
一個是拍你自己,你自承自己是一個喜歡說話,甚至到碎碎念的人(前半句我同意,後半句我就不表示意見了),拿著鏡頭拍你的一些自言自語,看看會有些什麼東西。那時我上台報告計畫拍攝內容時,蕭老師還滿喜歡這個點子的,我也很喜歡這個點子,但我很難想像這樣的東西怎麼拍出二十至三十分鐘的作品來。這個點子到現在我都覺得新鮮,不過我真正讓我喜歡的是你另外一個點子。
故事詳情我現在已經有些記不清了,你告訴我你父親的故事,我記得的部分是因為他的工作性質的關係,他的生活作息跟你家裡其他人不一樣,我記得你有詳細講他睡覺的地方是什麼樣子,因為當時你說的太詳細,我現在打字的時候腦袋還有那個房間的想像圖。你想拍你父親的原因也是因為想更瞭解他,因為(如果我沒記錯)他似乎是比較少表達他自己的人。但因為你父親工作的關係,要長期追著他跑對我們來說都不太方便,接著很幸運的出現了阿胖和小基這對願意給我們二十四小時採訪權的情侶,於是我們就換了目標。
我沒有跟你說的是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雖然我忘了大半,如果你還想告訴我一遍,你知道我有多麼樂意),從你的文章得知你父親過世時,心裡只想著天啊,想打個電話給你但想當時你可能比較需要安靜…結論是,如果「曾經的導演」是為了「未來的導演」做準備,我還是覺得這兩個點子不壞。
突然想到一件事。
記得和你上蕭老師紀錄片那堂課時,當時你提了很多拍攝的主題。看到你的文章的時候那些點子又一閃而過。
一個是拍你自己,你自承自己是一個喜歡說話,甚至到碎碎念的人(前半句我同意,後半句我就不表示意見了),拿著鏡頭拍你的一些自言自語,看看會有些什麼東西。那時我上台報告計畫拍攝內容時,蕭老師還滿喜歡這個點子的,我也很喜歡這個點子,但我很難想像這樣的東西怎麼拍出二十至三十分鐘的作品來。這個點子到現在我都覺得新鮮,不過我真正讓我喜歡的是你另外一個點子。
故事詳情我現在已經有些記不清了,你告訴我你父親的故事,我記得的部分是因為他的工作性質的關係,他的生活作息跟你家裡其他人不一樣,我記得你有詳細講他睡覺的地方是什麼樣子,因為當時你說的太詳細,我現在打字的時候腦袋還有那個房間的想像圖。你想拍你父親的原因也是因為想更瞭解他,因為(如果我沒記錯)他似乎是比較少表達他自己的人。但因為你父親工作的關係,要長期追著他跑對我們來說都不太方便,接著很幸運的出現了阿胖和小基這對願意給我們二十四小時採訪權的情侶,於是我們就換了目標。
我沒有跟你說的是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雖然我忘了大半,如果你還想告訴我一遍,你知道我有多麼樂意),從你的文章得知你父親過世時,心裡只想著天啊,想打個電話給你但想當時你可能比較需要安靜…結論是,如果「曾經的導演」是為了「未來的導演」做準備,我還是覺得這兩個點子不壞。
感謝麥叔指點
昨天洗澡時,你的留言一直盤據在我心中,讓我想了很久。
借我一生的故事的確讓我很心動,但是我很害怕會再讓許多人難過一次。
還有胖基報告,想到還有很多片段沒剪出來,就覺得很可惜,想要再拍一次。
等一陣子,請個長假,或許會再拍拍看。
曾經的導演會否變成未來導演,我也不知道,但至少,我相信這個夢想不會從我心中消失。